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播报 体育播报
甘孜卅雪豹篮球队情况-甘孜州十大雪域卫士
tamoadmin 2024-08-20 人已围观
简介1.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位于哪里2.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人口约多少万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位于哪里属于: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北纬2846-3038′,东经9858′-9945′。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南北长约26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面积8186平方公里。1990年总人口47256人,其中农业人口42044人
1.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位于哪里
2.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人口约多少万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位于哪里
属于: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北纬28°46-30°38′,东经98°58′-99°45′。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南北长约26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面积8186平方公里。
1990年总人口47256人,其中农业人口42044人,非农业人口5212人。藏族44601人,汉族1986人,余为纳西、彝、回、羌等民族。
古为羌地。汉系白狼国地。唐属吐蕃。元属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师府辖,并置奔不思招讨司。明属朵甘卫生都指挥使司,港武七年(1374)置磨儿勘招讨司,境内又置刺宗千户所。明隆庆二年至崇祯十二年(1568-1639),属云南丽江土知府木氏管辖。后转隶青海和硕部固始汗统治。清雍正六年(1728),置巴塘粮台。雍正七年(1729)年,置巴塘宣抚司,下辖7个土百户。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土归流”后置巴安县,翌年升为巴安府。民国2年(1913),复为巴安县。民国14年(1925)属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1年更名巴塘县。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包括敦县撤销后划归巴塘的1个区4个乡)辖5区、21乡、1镇。县治夏邛镇,距州府康定483公里,离省会成都公里。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开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自然地理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介于东经98°58′—99°45′,北纬28°46′—30°38′之间。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巴塘地处川西北丘养高原山区。沙鲁里山脉高耸于县境东部,横断山脉纵贯全县。北部党吉曾然峰海拔6060米,为全县最高点。其余诸峰多在5000米左右。最低处为县境西南角贡波乡美荣龙村,海拔2240米。全县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东北部属山原区,中部和西北部属高山峡谷区,西南部属江干旱河谷区。
巴塘县境内的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果银日则海拔为5020米,共有1145个大小海子。其规模密度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故名海子山。海子山位于理塘与稻城两县之间。
扎金甲博神山:峭壁嶙峋、山岩裸露、山型奇特无比的扎金甲博神山山上怪石林立,形态万千,独特的风貌使它在多山的高原仍是那般出众。
生态:全县有森林面积1202955亩,占幅员面积的10.32%;森林积蓄量达20187691立方米;耕地面积57120亩,占0.49%。珍稀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有木本植物100余种、草本植物1200多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唇鹿和黑金丝猴,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雪豹、藏羚、盘羊、藏马鸡、藏雪鸡、经腹角雉、班头雁、黑颈鹤及大批三类保护动物。
矿产:巴塘县地质属川西地槽区结构,各褶皱断带区多处于川、藏“歹”字形急剧转折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场地。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银、锡、铜等19种,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3处,矿点32处,矿化点22处,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东部,储量大,品位高,仅夏塞银矿中的金属储量就达100多万吨,极具开发潜力。
水能:境内江河自然落差达360米,水总量为36.6亿立方米,其理论蕴藏量达283万千瓦,可开发量2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7.8亿千瓦时,现仅开发6135千瓦。
中药材:巴塘中药材十分丰富,是全州、全省主要的药材产区和重要的药材宝库。名贵药材有:虫草、党参、知母、贝母、丹皮、鹿茸、大黄、熊胆、经景天、雪莲、藏红花等。巴塘的主要创汇产品是松茸,年产达200多吨,主要销往日本。
林果:全县水果品种多,产量大,主要有苹果、梨、杏、石榴、柑桔、葡萄、核桃等,仅苹果、核桃的种植面积就达9000亩。巴塘苹果因其果形美、色泽鲜、味道好、品种多、耐储藏而闻名遇迎巴塘核桃亦以品种优良、果大壳薄、含油多、产量高而被列为甘孜州南部林果致富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历史沿革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开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古为羌地。
汉系白狼国地。唐属吐蕃。
元属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师府辖,并置奔不思招讨司。
明属朵甘卫生都指挥使司,港武七年(1374)置磨儿勘招讨司,境内又置刺宗千户所。
明隆庆二年至崇祯十二年(1568-1639),属云南丽江土知府木氏管辖。后转隶青海和硕部固始汗统治。
清雍正六年(1728),置巴塘粮台。
雍正七年(1729)年,置巴塘宣抚司,下辖7个土百户。
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土归流”后置巴安县,翌年升为巴安府。
民国2年(1913),复为巴安县。
民国14年(1925)属西康特别行政区。
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1年更名巴塘县。
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90年全县(包括敦县撤销后划归巴塘的1个区4个乡)辖5区、21乡、1镇。县治夏邛镇,距州府康定483公里,离省会成都公里。
风土人情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为巴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弦子的故乡”。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巴塘弦子的形成
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西-称之为“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的故乡就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巴塘弦子”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
早在战国时期,巴塘隶属白狼古国。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面对大自然的风霜雪雨等各种自然灾害,人们毫无办法,于是迷信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图腾,便产生了一种叫“歌卓”的祭祀舞蹈。每当集体祭祀时,参加者由年长者排头,自然分成两排,不论男女,互相牵手或搭抱,弯腰垂首,围着篝火舞蹈。“蛮夷所处”,“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不仅是对巴塘自然环境的写照,也是白狼羌人跳歌卓舞最古老的歌词。
在唐代,“歌卓”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在生产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时所跳的集体舞蹈。其队形也由两排变为圆圈;其舞姿由弯腰垂首变为手舞足蹈,人们称之为“嘎谐”(圆圈舞),这便是巴塘弦子的雏形。
经宋元两代到明清两朝,“嘎谐”在巴塘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川滇藏陕等省的汉、回、藏等各族商人到巴塘经商,促进了巴塘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加之茶马古道的兴盛,使巴塘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走廊,这时的“嘎谐”在充分吸取其他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一一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形成后,最初没有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l906年),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后,因往来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巴塘弦子在原来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开始试用乐器伴奏,从而使巴塘弦子风韵独具,并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开始流传。
巴塘弦子的乐器为胡琴。其第一把胡琴是一个弦子艺人用牦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用马尾做弓弦和琴弦制作而成的。后来,有人将牛角琴筒改为圆木琴筒而流传至今.琴头多由龙头或宝塔顶装饰,意寓吉祥。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的喜爱。
巴塘弦子的特点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歌舞以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跳弦子歌舞必有藏二胡伴奏。
跳巴塘弦子舞不受人数和场地限制,在弦胡手的带领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并按能歌善舞者及长者在前的习惯排列,按顺时针方向围成圆圈且按顺时针方向舞动;领舞的弦胡手是控制节奏和整场弦子舞高低潮的主导者。弦子舞开始时,由领舞的弦胡手引入,所有的参舞者按照这个曲子特定的舞步随节奏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循环反复,舞曲的速度由慢逐渐加快,把舞曲推向0,一场弦子舞结束时,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喊“谐亚”,意即跳得好,跳得尽兴。在稍作休息后,当领舞的弦胡手拉起另一首曲子时,参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一曲曲跳下去,直至弦子舞会结束。
巴塘弦子的唱词内容可分为七种类型: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组的;有八字一句、两句一组的,每首歌词都可以放进任何一支弦子曲调中舞唱。弦子曲调优美,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易唱易记。女性舞姿以柔美见长,男性舞姿柔中刚劲豪放。与藏区其他地方的弦子相比,巴塘弦子最突出的特点是更加轻盈抒情、优美典雅,主要体现在曲调旋律、弦胡拉奏手法和舞蹈姿势上。
从曲调旋律上讲,巴塘弦子突出藏区典型农耕文化的细腻、注重柔和多变,优美抒情的特点,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了适合自身需要的元素和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一是音域宽广,旋律变化更加丰富细腻,调子多为6调式、5调式、2调式,也往往有几种调式交替出现。二是装饰音用得相对较多,某些乐句的尾部,别的地方不加装饰音或只加一个装饰音,而巴塘弦子却加有两个装饰音,第二个装饰音时值很短(多为三十二分音符或六十四分音符),或上扬或下滑,不仅使曲调更加优美,而且也更加抒情。三是从节奏速度上讲,巴塘弦子旋律由慢到快,节奏优扬,充分体现其典雅风格。
从二胡的拉奏上看,巴塘弦子技巧更丰富更讲究。先说按弦的指位,用的是第一指节的中部或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之间的位置来按弦,比通常的弦胡手用第二与第三指节之间的位置来按弦,手指灵活得多;再看弦胡拉奏的把位,巴塘弦子的弦胡手通常不换把位,碰上乐曲出现比第一个把位最高音还高时,是将小指和无名指下移至所需位置来按弦,这样难度更大,效果却更明显;在空弦的节奏性指颤音上,巴塘弦子用得很多,不仅在乐句尾部加装饰性节奏时用,在乐句中某个过度音上也适时地加上短暂的指颤音,用得很巧,为曲子增色不少。
从舞姿上讲,巴塘弦子的舞者身姿端庄,抬头挺胸,有弯腰的动作时,也保持上半身的挺直。长袖是其一大特点,舞动长袖使其有翩然之感,双臂舞动幅度就大,因而有舒展飘逸之美。其他地区的弦子,双臂舞动是随音乐节拍有明显的停顿动作,而巴塘弦子则不停顿,讲究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流畅感。巴塘弦子踏步、擦步、跨腿步、前点步等舞步也非常轻盈优美,有流畅感。
巴塘弦子的影响
弦子在巴塘的普及: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城乡各地男女老少没有不会跳的。他们除在劳动之余、时令佳节、朋友聚会、耍坝子时尽情歌舞外,还在婚丧嫁娶、开张营业、乔迁新居、祝寿贺岁之时以跳弦子为主人支撑场面。在巴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三岁孩童,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舞,围着篝火或火塘,跳个通宵达旦,甚至跳上几天几夜也丝毫没有倦意。人们常说,巴塘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可以说弦子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位巴塘人的生活和心态。
弦子在藏区乃至全国的影响:从上个世纪初叶到现在,著名舞蹈家戴爱莲,音乐家胡松华、罗念一、刘廷禹,画家叶浅予、李唤民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到巴塘,对巴塘弦子进行风、学习、考察。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等国内主要媒体对巴塘弦子均作过大篇幅的多次宣传和专题报道。
1945年,为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代表举办的专场晚会上,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为、-、蒋介石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巴塘弦子。
1954年,在波兰华沙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舞蹈《巴塘弦子》就是中国代表团参演的主要节目之一。
1964年,巴塘县业余演出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弦子舞《拉起二胡上北京》受到周总理和贺龙元帅的好评,全体演员还受到、-、-、-的亲切接见。
1986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大师视察藏区到巴塘时,观看了由数百人表演的巴塘弦子后,异常高兴,对巴塘弦子大加赞扬,并向演员亲手赐予哈达。
歌曲《的光辉》、舞蹈《洗衣歌》、歌剧《柯山红日》、舞剧《花仙卓瓦桑姆》、**《女-》、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舞节目《巴塘连着北京》等一大批非常有影的响音乐作品或主题音乐,其音乐素材均取自于巴塘弦子。
1988年,四川省文化厅将巴塘县城所在地夏邛镇命名为“四川省特色(弦子)文化乡(镇);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巴塘县“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弦子是巴塘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辉辉煌文化艺术,不仅在巴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整个藏区广为流传。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巴塘弦子这一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经过不断的继承和创新,将会越开越艳丽。
经济概况
1、社会经济概况
巴塘县地处四川省西北边陲,自然条伯恶劣,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介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社会以济稳步发展,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事实上的提高。巴塘县2002年GDP为1.10亿元,人均GDP2300元;固定资产投产总额0.53亿元;城镇职工月均工资1194.2元;农村人均年收入772元。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值为33∶22∶44。
巴塘县各项经济指标的共同特点是经济总量小。因此,巴塘县委、县0决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经济支柱产业,谋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2、林业经济状况
巴塘肥在1983年县林业局成立之后,全面开展了设林防火、以法治林、封山育林、防治病虫害和种育苗的工作,成片更新造林2000多平方米,义务植树70多万株,积极推广林业科技,大力发展适生经济林木,林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巴塘县林业战线广大职工坚决拥护党和0的决策,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山川的活动中去,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巴塘县旅游发展规划
巴塘的旅游十分丰富,县委、县0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旅游局,正积极著手编制巴塘县旅游发展第十个五年纲要,对巴塘县“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总体布局、基础建设、产品开发、营销策略、保护规划、线路布局、资金筹措、实施对策等作出宏观规划,将为巴塘县勾画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对巴塘旅游折评价因其多样性等特色而名列前茅。在其总体布局中被列为三个片区的“康南片区”、“三个辐射主轴线”的“南轴线”,四大旅游目的地之第一;在按旅游产品作的“旅游线路规划”中,涉及巴塘、措普沟的有11条。由此可见,巴塘——措普森林公园在全州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区划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北纬28°46-30°38′,东经98°58′-99°45′。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Batang Xian
513335
627650
县人民0驻夏邛镇
2004年,巴塘县辖1个镇(复邛)、18个乡(竹巴龙、拉哇、波密、中心绒、地巫、苏哇龙、昌波、中咱、亚日贡、莫多、甲英、松多、党巴、波戈溪、列衣、德达、措拉、茶洛)。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巴塘县位列第84位。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巴塘县在列。
2018年2月22日,巴塘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人口约多少万
人口:约5万人
人口密度:6人/km2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北纬28°46-30°38′,东经98°58′-99°45′。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南北长约26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面积8186平方公里。
1990年总人口47256人,其中农业人口42044人,非农业人口5212人。藏族44601人,汉族1986人,余为纳西、彝、回、羌等民族。
古为羌地。汉系白狼国地。唐属吐蕃。元属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师府辖,并置奔不思招讨司。明属朵甘卫生都指挥使司,港武七年(1374)置磨儿勘招讨司,境内又置刺宗千户所。明隆庆二年至崇祯十二年(1568-1639),属云南丽江土知府木氏管辖。后转隶青海和硕部固始汗统治。清雍正六年(1728),置巴塘粮台。雍正七年(1729)年,置巴塘宣抚司,下辖7个土百户。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土归流”后置巴安县,翌年升为巴安府。民国2年(1913),复为巴安县。民国14年(1925)属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1年更名巴塘县。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包括敦县撤销后划归巴塘的1个区4个乡)辖5区、21乡、1镇。县治夏邛镇,距州府康定483公里,离省会成都公里。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开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自然地理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介于东经98°58′—99°45′,北纬28°46′—30°38′之间。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巴塘地处川西北丘养高原山区。沙鲁里山脉高耸于县境东部,横断山脉纵贯全县。北部党吉曾然峰海拔6060米,为全县最高点。其余诸峰多在5000米左右。最低处为县境西南角贡波乡美荣龙村,海拔2240米。全县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东北部属山原区,中部和西北部属高山峡谷区,西南部属江干旱河谷区。
巴塘县境内的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果银日则海拔为5020米,共有1145个大小海子。其规模密度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故名海子山。海子山位于理塘与稻城两县之间。
扎金甲博神山:峭壁嶙峋、山岩裸露、山型奇特无比的扎金甲博神山山上怪石林立,形态万千,独特的风貌使它在多山的高原仍是那般出众。
生态:全县有森林面积1202955亩,占幅员面积的10.32%;森林积蓄量达20187691立方米;耕地面积57120亩,占0.49%。珍稀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有木本植物100余种、草本植物1200多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唇鹿和黑金丝猴,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雪豹、藏羚、盘羊、藏马鸡、藏雪鸡、经腹角雉、班头雁、黑颈鹤及大批三类保护动物。
矿产:巴塘县地质属川西地槽区结构,各褶皱断带区多处于川、藏“歹”字形急剧转折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场地。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银、锡、铜等19种,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3处,矿点32处,矿化点22处,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东部,储量大,品位高,仅夏塞银矿中的金属储量就达100多万吨,极具开发潜力。
水能:境内江河自然落差达360米,水总量为36.6亿立方米,其理论蕴藏量达283万千瓦,可开发量2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7.8亿千瓦时,现仅开发6135千瓦。
中药材:巴塘中药材十分丰富,是全州、全省主要的药材产区和重要的药材宝库。名贵药材有:虫草、党参、知母、贝母、丹皮、鹿茸、大黄、熊胆、经景天、雪莲、藏红花等。巴塘的主要创汇产品是松茸,年产达200多吨,主要销往日本。
林果:全县水果品种多,产量大,主要有苹果、梨、杏、石榴、柑桔、葡萄、核桃等,仅苹果、核桃的种植面积就达9000亩。巴塘苹果因其果形美、色泽鲜、味道好、品种多、耐储藏而闻名遇迎巴塘核桃亦以品种优良、果大壳薄、含油多、产量高而被列为甘孜州南部林果致富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历史沿革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开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古为羌地。
汉系白狼国地。唐属吐蕃。
元属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师府辖,并置奔不思招讨司。
明属朵甘卫生都指挥使司,港武七年(1374)置磨儿勘招讨司,境内又置刺宗千户所。
明隆庆二年至崇祯十二年(1568-1639),属云南丽江土知府木氏管辖。后转隶青海和硕部固始汗统治。
清雍正六年(1728),置巴塘粮台。
雍正七年(1729)年,置巴塘宣抚司,下辖7个土百户。
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土归流”后置巴安县,翌年升为巴安府。
民国2年(1913),复为巴安县。
民国14年(1925)属西康特别行政区。
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1年更名巴塘县。
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90年全县(包括敦县撤销后划归巴塘的1个区4个乡)辖5区、21乡、1镇。县治夏邛镇,距州府康定483公里,离省会成都公里。
风土人情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为巴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弦子的故乡”。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巴塘弦子的形成
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西-称之为“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的故乡就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巴塘弦子”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
早在战国时期,巴塘隶属白狼古国。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面对大自然的风霜雪雨等各种自然灾害,人们毫无办法,于是迷信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图腾,便产生了一种叫“歌卓”的祭祀舞蹈。每当集体祭祀时,参加者由年长者排头,自然分成两排,不论男女,互相牵手或搭抱,弯腰垂首,围着篝火舞蹈。“蛮夷所处”,“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不仅是对巴塘自然环境的写照,也是白狼羌人跳歌卓舞最古老的歌词。
在唐代,“歌卓”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在生产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时所跳的集体舞蹈。其队形也由两排变为圆圈;其舞姿由弯腰垂首变为手舞足蹈,人们称之为“嘎谐”(圆圈舞),这便是巴塘弦子的雏形。
经宋元两代到明清两朝,“嘎谐”在巴塘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川滇藏陕等省的汉、回、藏等各族商人到巴塘经商,促进了巴塘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加之茶马古道的兴盛,使巴塘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走廊,这时的“嘎谐”在充分吸取其他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一一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形成后,最初没有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l906年),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后,因往来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巴塘弦子在原来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开始试用乐器伴奏,从而使巴塘弦子风韵独具,并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开始流传。
巴塘弦子的乐器为胡琴。其第一把胡琴是一个弦子艺人用牦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用马尾做弓弦和琴弦制作而成的。后来,有人将牛角琴筒改为圆木琴筒而流传至今.琴头多由龙头或宝塔顶装饰,意寓吉祥。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的喜爱。
巴塘弦子的特点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歌舞以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跳弦子歌舞必有藏二胡伴奏。
跳巴塘弦子舞不受人数和场地限制,在弦胡手的带领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并按能歌善舞者及长者在前的习惯排列,按顺时针方向围成圆圈且按顺时针方向舞动;领舞的弦胡手是控制节奏和整场弦子舞高低潮的主导者。弦子舞开始时,由领舞的弦胡手引入,所有的参舞者按照这个曲子特定的舞步随节奏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循环反复,舞曲的速度由慢逐渐加快,把舞曲推向0,一场弦子舞结束时,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喊“谐亚”,意即跳得好,跳得尽兴。在稍作休息后,当领舞的弦胡手拉起另一首曲子时,参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一曲曲跳下去,直至弦子舞会结束。
巴塘弦子的唱词内容可分为七种类型: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组的;有八字一句、两句一组的,每首歌词都可以放进任何一支弦子曲调中舞唱。弦子曲调优美,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易唱易记。女性舞姿以柔美见长,男性舞姿柔中刚劲豪放。与藏区其他地方的弦子相比,巴塘弦子最突出的特点是更加轻盈抒情、优美典雅,主要体现在曲调旋律、弦胡拉奏手法和舞蹈姿势上。
从曲调旋律上讲,巴塘弦子突出藏区典型农耕文化的细腻、注重柔和多变,优美抒情的特点,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了适合自身需要的元素和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一是音域宽广,旋律变化更加丰富细腻,调子多为6调式、5调式、2调式,也往往有几种调式交替出现。二是装饰音用得相对较多,某些乐句的尾部,别的地方不加装饰音或只加一个装饰音,而巴塘弦子却加有两个装饰音,第二个装饰音时值很短(多为三十二分音符或六十四分音符),或上扬或下滑,不仅使曲调更加优美,而且也更加抒情。三是从节奏速度上讲,巴塘弦子旋律由慢到快,节奏优扬,充分体现其典雅风格。
从二胡的拉奏上看,巴塘弦子技巧更丰富更讲究。先说按弦的指位,用的是第一指节的中部或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之间的位置来按弦,比通常的弦胡手用第二与第三指节之间的位置来按弦,手指灵活得多;再看弦胡拉奏的把位,巴塘弦子的弦胡手通常不换把位,碰上乐曲出现比第一个把位最高音还高时,是将小指和无名指下移至所需位置来按弦,这样难度更大,效果却更明显;在空弦的节奏性指颤音上,巴塘弦子用得很多,不仅在乐句尾部加装饰性节奏时用,在乐句中某个过度音上也适时地加上短暂的指颤音,用得很巧,为曲子增色不少。
从舞姿上讲,巴塘弦子的舞者身姿端庄,抬头挺胸,有弯腰的动作时,也保持上半身的挺直。长袖是其一大特点,舞动长袖使其有翩然之感,双臂舞动幅度就大,因而有舒展飘逸之美。其他地区的弦子,双臂舞动是随音乐节拍有明显的停顿动作,而巴塘弦子则不停顿,讲究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流畅感。巴塘弦子踏步、擦步、跨腿步、前点步等舞步也非常轻盈优美,有流畅感。
巴塘弦子的影响
弦子在巴塘的普及: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城乡各地男女老少没有不会跳的。他们除在劳动之余、时令佳节、朋友聚会、耍坝子时尽情歌舞外,还在婚丧嫁娶、开张营业、乔迁新居、祝寿贺岁之时以跳弦子为主人支撑场面。在巴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三岁孩童,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舞,围着篝火或火塘,跳个通宵达旦,甚至跳上几天几夜也丝毫没有倦意。人们常说,巴塘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可以说弦子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位巴塘人的生活和心态。
弦子在藏区乃至全国的影响:从上个世纪初叶到现在,著名舞蹈家戴爱莲,音乐家胡松华、罗念一、刘廷禹,画家叶浅予、李唤民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到巴塘,对巴塘弦子进行风、学习、考察。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等国内主要媒体对巴塘弦子均作过大篇幅的多次宣传和专题报道。
1945年,为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代表举办的专场晚会上,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为、-、蒋介石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巴塘弦子。
1954年,在波兰华沙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舞蹈《巴塘弦子》就是中国代表团参演的主要节目之一。
1964年,巴塘县业余演出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弦子舞《拉起二胡上北京》受到周总理和贺龙元帅的好评,全体演员还受到、-、-、-的亲切接见。
1986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大师视察藏区到巴塘时,观看了由数百人表演的巴塘弦子后,异常高兴,对巴塘弦子大加赞扬,并向演员亲手赐予哈达。
歌曲《的光辉》、舞蹈《洗衣歌》、歌剧《柯山红日》、舞剧《花仙卓瓦桑姆》、**《女-》、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舞节目《巴塘连着北京》等一大批非常有影的响音乐作品或主题音乐,其音乐素材均取自于巴塘弦子。
1988年,四川省文化厅将巴塘县城所在地夏邛镇命名为“四川省特色(弦子)文化乡(镇);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巴塘县“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弦子是巴塘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辉辉煌文化艺术,不仅在巴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整个藏区广为流传。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巴塘弦子这一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经过不断的继承和创新,将会越开越艳丽。
经济概况
1、社会经济概况
巴塘县地处四川省西北边陲,自然条伯恶劣,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介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社会以济稳步发展,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事实上的提高。巴塘县2002年GDP为1.10亿元,人均GDP2300元;固定资产投产总额0.53亿元;城镇职工月均工资1194.2元;农村人均年收入772元。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值为33∶22∶44。
巴塘县各项经济指标的共同特点是经济总量小。因此,巴塘县委、县0决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经济支柱产业,谋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2、林业经济状况
巴塘肥在1983年县林业局成立之后,全面开展了设林防火、以法治林、封山育林、防治病虫害和种育苗的工作,成片更新造林2000多平方米,义务植树70多万株,积极推广林业科技,大力发展适生经济林木,林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巴塘县林业战线广大职工坚决拥护党和0的决策,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山川的活动中去,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巴塘县旅游发展规划
巴塘的旅游十分丰富,县委、县0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旅游局,正积极著手编制巴塘县旅游发展第十个五年纲要,对巴塘县“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总体布局、基础建设、产品开发、营销策略、保护规划、线路布局、资金筹措、实施对策等作出宏观规划,将为巴塘县勾画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对巴塘旅游折评价因其多样性等特色而名列前茅。在其总体布局中被列为三个片区的“康南片区”、“三个辐射主轴线”的“南轴线”,四大旅游目的地之第一;在按旅游产品作的“旅游线路规划”中,涉及巴塘、措普沟的有11条。由此可见,巴塘——措普森林公园在全州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区划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北纬28°46-30°38′,东经98°58′-99°45′。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Batang Xian
513335
627650
县人民0驻夏邛镇
2004年,巴塘县辖1个镇(复邛)、18个乡(竹巴龙、拉哇、波密、中心绒、地巫、苏哇龙、昌波、中咱、亚日贡、莫多、甲英、松多、党巴、波戈溪、列衣、德达、措拉、茶洛)。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巴塘县位列第84位。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巴塘县在列。
2018年2月22日,巴塘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