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综合体育 综合体育

瓦格纳夫人-蝴蝶夫人

yhadmin123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世界最最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帕瓦罗姐,呵呵。说实在的女高音没有男高音稀有。女人都能蹦出几个高音就像男人都能低沉一下子一样 。所以顶级的女高音排不出个名次来,都是苦练来的。伊丽莎白.施瓦尔茨科普芙(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德国女高音歌唱家。生于波兰,曾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习,后被吸收为柏林歌剧院独唱演员。引人注目的第一个角色是《那克索斯岛上的阿丽安娜》中的泽比涅塔。19

世界最最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

瓦格纳夫人-蝴蝶夫人

帕瓦罗姐,呵呵。说实在的女高音没有男高音稀有。女人都能蹦出几个高音就像男人都能低沉一下子一样 。所以顶级的女高音排不出个名次来,都是苦练来的。

伊丽莎白.施瓦尔茨科普芙(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

德国女高音歌唱家。生于波兰,曾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习,后被吸收为柏林歌剧院独唱演员。引人注目的第一个角色是《那克索斯岛上的阿丽安娜》中的泽比涅塔。1947年起,从花腔女高音转向抒情女高音,首次登上斯卡拉歌剧院的舞台。1951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浪子生涯》初演时任第一女主角。1955年在旧金山首次饰演《玫瑰骑士》中的玛莎琳,九年后又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饰演同一角色。

她的嗓音婉转、灵活、纯净,演唱表现风格细致深刻而又丰富多彩,不仅探究作品的风格和内容,而且有卓越的句法处理。她擅长演唱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和德奥艺术歌曲。音乐评论家们认为,她在艺术歌曲方面所树立的丰碑,没有第二个女歌唱家能与之匹敌。

比尔吉特.尼尔森(Birgit Nillsson)

梅尔塔.比尔吉特.尼尔森(Maumlrta Birgit Nilsson 1918年5月17日-2005年12月25日) 是一位瑞典歌剧女高音。生于瑞典南部省份斯康纳,她是二战后(从50年代末到她80年代中引退)瓦格纳女高音的代表人物。

职业生涯 1946年在斯德哥尔摩上演的歌剧自由射手中,尼尔森扮演女主角阿伽特。那是她的首演。1947年同样是在斯德哥尔摩,她扮演的麦克白夫人引起轰动。1954年她首次登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1959年她在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中,演唱了伊索尔德。当时她的演唱征服了整个北美洲。

在各大歌剧院都可看到尼尔森的身影,诸如慕尼黑,东京,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芝加哥,旧金山和汉堡。1954到1970年间她年年登台拜鲁依特音乐节,其中《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布伦希尔德和伊索尔德是她最成功的角色。1969年她在维罗纳竞技场里饰演的图兰多特和1973年在法国南部奥林奇古圆形露天剧场中(卡尔.伯姆指挥,琼.维克斯饰特里斯坦)饰演的伊索尔特引起了巨大轰动。比尔吉特.尼尔森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荣誉成员。

据瑞典"Expressen"和"Svenska Dagbladet"报道,比尔吉特.尼尔森于2005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于她瑞典南部Bjaumlrloumlv的家中逝世;但死讯直到2006年1月11日,即在她出生地Vaumlstra Karup举行过葬礼后方才向外界公开。尼尔森长期忍受心脏肾脏疾患。她在双亲的墓旁被下葬。但进一步的细节并未清楚。尼尔森于1948年与兽医Bertil Niklasson结婚。夫妇两人并未育有儿女。

丽娜塔.苔巴尔迪(Renata Tebaldi)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从小在当歌唱演员的母亲身边长大,十三岁开始学钢琴,十七岁入帕尔马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44年以《梅菲斯托菲利斯》中的叶莲娜一角开始其舞台生涯。1946年经卡拉扬推荐参加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出活动,从此声名日盛,足迹遍及欧洲各著名歌剧院。1955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唱《奥赛罗》后,成为该剧院台柱。

她的演唱风格、感情的表达恰如其分,嗓音极其柔润流畅,加之优雅的仪态和无懈可击的音准,使其成为当代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Maria Callas,1923-1977)

著名的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真名为茜茜莉亚.索菲亚.安娜.玛丽亚.卡罗盖洛波乌罗斯。生于纽约,八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岁开始唱《卡门》中的咏叹调,十三岁入希腊雅典音乐学院从达尔戈学习声乐,十五岁以《乡村骑士》中的桑土查一角绽露锋芒。1947年应邀去意大利维罗那露天圆形剧场演出歌剧《歌女》,激起听众狂热的反响。此后不断演出于世界各地,以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细致而富于创造性的处理,使得听众进一步领略到歌剧的音乐美和戏剧美,并对十九世纪早期美声风格的歌剧如《梦游女》等新的认识。

他一生演出歌剧百部以上,音量幅度极宽,从轻巧的花腔女高音到最壮实的戏剧性声部郁能胜任,有机地把富有强烈戏剧性和有俏丽录活特点的花腔唱法结合在一起。擅于形体表演,具有崇高、隽永的雕塑美。是世界公认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她对“复活”十九世纪早期意大利歌剧、对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创新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

从小从母亲学钢琴和歌唱,19岁获几个声乐比赛一等奖,得学费而拜约翰和A.狄更斯为师。她的第一个歌剧角色是普赛尔的狄多,1949和1950年,她两次参加全澳大利亚声乐比赛,都获第一名。然后,她在波宁吉帮助下到伦敦,进皇家音乐学院和歌剧学校深造,1952年进入科文特花园,登台后先演配角,1953年第一次演唱主角----威尔第《假面舞会》中的艾美丽娅。

1954年,萨瑟兰与波宁吉结婚,波宁吉认为她不适合演唱纯戏剧女高音,建议她向抒情女高音的方向转变。1959年是她生涯上的转折点,这一年2月17日,她在科文特花园剧院唱《拉莫摩尔的露契亚》中的露契亚,获得巨大成功。回英国之后,她又在《清教徒》中成功地扮演了艾尔薇拉,从此世界各大歌剧院都向她打开了大门。1961年,萨瑟兰在斯卡拉歌剧院主演《拉莫摩尔的露契亚》,最终谢幕达30次之多;1963年她又替代作为权威的卡拉斯,唱出了最好的《诺尔玛》,从此被认为替代了卡拉斯而成为"美声女王"。

1965年,萨瑟兰回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并开始与帕瓦罗蒂合作,报界评论"掌握美声的能力无法用语音形容,这是非凡的技艺,它的可能性简直是无限的。"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萨瑟兰与帕瓦罗蒂在波宁吉指挥下录制了一系列歌剧唱片,他们的演唱,最杰出的是多尼采蒂与贝里尼的作品。萨瑟兰的贡献,是把卡拉斯的声乐戏剧激情和歌唱技巧独具一格地结合起来,以此证实美声的真正美妙之处在于把歌唱的戏剧性和深刻的内容、卓越的技巧溶汇在一起。

蕾昂泰茵.普莱斯(Leontyne Price)

美国女高音歌唱家。原想当教师,后接受罗伯逊建议,转入纽约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52年扮演《法尔斯塔夫》中的福特夫人一角,为音乐界所瞩目。毕业后演过《波姬与贝丝》中的女主角贝丝。1955年被美国广播公司电视中心选为演播歌剧《托斯卡》的主要演员,1957年普朗克《卡尔美教派修女的对话》在旧金山公演时,经作者推荐任主角。1958年首次在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代替契尔凯蒂出台演唱《阿伊达》,获得空前成功。从此阿伊达成为她最拿手的角色。1961年第一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登台扮演《游吟诗人》中的莱奥诺拉。

她的演唱嗓音圆润、浓密而色彩丰富,不论高、中、低音,都有“黄金般的特质”。真实、深刻的感情表现和女性角色的内向与温柔,使她被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阿伊达” .

贝克佛蕾.西尔斯(Beverly Sills)

12岁开始学习声乐,17岁在费城首次登上歌剧舞台。1955年以扮演《蝙蝠》中的罗萨琳达名震纽约市歌剧院舞台,成为该院专属歌唱家,演唱了20多年。

1966年,贝克佛蕾.西尔斯扮演《凯撒》中的埃及艳后获得巨大成功,从此登上欧美著名歌剧院舞台。音乐评论人说,她是典型的花腔女高音,虽音量不大,却能巧妙地发挥美声唱法的长处。风格独特,曲目广泛,是最好的女高音之一,不但声情俱佳,而且法语准确。

她在1980年退休,但偶尔还参与演出。她在退休后仍为美国纽约多个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工作,她身边的人都称赞她的管理能力。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e)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 (Montscrrat Caballe,1933-),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 九岁入音乐学院学习。最早的音乐会演出是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任女高音领唱。1957年在瑞士马塞尔歌剧院演唱《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一角后,广泛演出于欧美各地,其中1965年在纽约以音乐会形式演出的唐尼采蒂的《露克里齐亚.鲍吉亚》,曾引起巨大轰动。她被认为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代表人物,高度流畅、纯净的嗓音和卓越的轻声技巧,在每个国家都得到热烈的赞扬和肯定。

她擅于演唱莫扎特、贝利尼、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等人的歌剧名作,理查?施特劳斯笔下的莎乐美是她最喜爱的角色,对德国和西班牙歌曲亦有深入的理解。

雷娜塔.斯科托(Renata Scotto)

1934年生于意大利。斯科托是以“卡拉斯第二”著称的、当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意大利女高音歌唱之一。她的嗓音具有音质美、音量幅度大、音域范围宽的特点。在高音区,她能始终保持光辉明亮和轻松自如的特质。她既能演唱抒情女高音,也能担任花腔女高音的角色。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但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真实、生动、丰富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善于对某些华句或唱腔作进一步的发挥或必要的更改。跟卡拉斯一样,斯科托对发掘久被湮没或绝响的歌剧作品有着很大的举。她除了发扬光大由卡拉斯恢复上演的一系列古典剧目外,也在这方面积极搜索、探寻,如普契尼生前遭到失败的《埃德加》一剧,就是由于她的努力而重新搬上舞台并灌制唱片的。

维多利亚.德.洛斯.安琪莱丝(Victoria de los Angeles)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1923年生于巴塞罗那。安琪莱斯是一位具有非常宽广音域的抒情女高音。她的嗓音流畅、丰满而又灵活、优美,高音区鲜明而有光彩,中音区热情而富于魅力。当艺术表现需要她拿出嗓音的“厚度”时,她也完全不缺少女中音式的粗犷和奔放。安琪莱斯歌唱表现上的特点是:忠实于原作,善于揭示作品内在的蕴涵,并能赋予歌声以亲切感和崇高的诗意。安琪莱斯是一位出色的音乐会演唱家,她所演唱的西班牙歌曲(有时自己用吉它伴奏)成为这一领域内的最高成就。此外,她还擅长表演西班牙的民族歌舞。

贝多芬的资料

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贝多芬 (L.V.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竭力

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

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那里,他结识到许多思想进步、学

识渊博的教授、文艺家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谈论艺术、哲学和政治,使年青的贝多芬开始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初

步树立起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十九岁时,他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攻读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

腊文学,在那里接触到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792年,贝多芬离开

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是年跟海顿学习作曲。1795年开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

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

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

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伟大的

《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

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学校停课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

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

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

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

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

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

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

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

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

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

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

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

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

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贝多芬作品赏析

1、《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804年《第三交响曲》脱稿之际,贝多芬就

已构思创作了,只是他改变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1807年《第五交响曲》总谱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

皇家剧院由贝多芬指挥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是《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

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

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

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

锐。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

术风格。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

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

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

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

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

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

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

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

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

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

丰富。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

发展突然被打断。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

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

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

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 ba小调,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

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

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祥、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

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

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

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

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

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

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

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

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

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

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 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

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

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

富于戏剧性的效果。

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

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

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

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

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

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

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

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

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

在呈示部的结尾段中,出现了一段与呈示部相联系的新旋律。

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广泛活跃的发展为基础的,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接近高潮

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

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

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

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

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2、《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与《第五交响曲》同时首演于维也纳,1809年出版。标题

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为每

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这对人们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要。

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02--1808年间,耳疾严重的贝多芬常隐居于维也纳郊

区。他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万物生命的实质,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奥秘。从故乡莱

茵河到维也纳郊外,贝多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获得心灵的欣慰,。

《第六交响曲》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伟大。

这部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后三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整个乐章的音乐愉快、明朗、淳朴、和谐。乐章一开

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浓厚的乡村风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温柔的轻唱又渲染出

无限的欢乐。

主部主题之后是呈示部的连接部,由管乐奏出的连续三连音音型,它以轻弱的力度奏出,犹如小溪的流水声,给人以清新

的感受。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形象的继续,它建立在C大调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欢愉。旋律流畅、恬静,充满了人与大自然

的和谐气氛。

接着是弦乐与木管先后奏出的副部主题第二部分,仿佛一问一答,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

在展开部里,贝多芬只运用主部主题中的少量音型为素材进行发展,他以精湛的技艺,创造性地运用调性的色彩和力度的

对比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辽阔无边、充满生机的田野风光,荡漾着乡村生活的欢乐。

再现部与呈示部没有多大差别,但木管乐器的运用更巧妙,令田园风味更浓。

尾声将结束部主题的下半句变成三连音进行,增强了怡然自得的情绪。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稍快的行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开始时弦乐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在这个伴奏背

景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动听的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先由大管奏出,后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这个流畅的主题好似溪边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表

现出清新抒情的气息。

展开部由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着重发展主部主题的素材,调性的变化及各种乐器色彩的变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

分展开。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增加了大管、单簧管的分解和弦及双簧管的三连音,将潺潺的流水描绘得更加生动。

尾声十分著名,贝多芬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

熙、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意的动人画面。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快板,谐谑曲。这一乐章的音乐欢快而有舞蹈性,表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风俗性乡民集

会的欢乐场面。第一部分开始是一段三拍子舞曲,曲调轻快急速。

这一主题反复发展,力度不断加强,强烈全奏之后,双簧管奏出了牧歌风的优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第二部分主题。

大管吹奏的简单音调陪衬着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乡村民间乐队在演奏,而其中有位乡村老农,拿着古老的风笛也到场助

兴,但他只能吹出Fa、Do、Fa,乐队转调时他只好停下,到乐队转回原调他又响起来。乐章的中段是源自奥地利的二拍子

舞曲,它粗犷活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好像穿着木履的农民们的到来。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三拍子的舞曲,但比前面更活泼、热烈和喧嚣。当舞蹈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突

然,远处传来了雷鸣,狂欢的集会被打断,人们各自散去,随即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自由曲式。这个乐章贝多芬运用了不协和和弦、频繁转调、色彩性配器、形象化旋律等手

法,刻画出一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生动景象。弦乐快速跳弓像带着雨点的狂风在咆哮,低音提琴混沌的呼号像乌云笼

罩的大地,短笛尖锐的呼啸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一场惊骇的狂风暴雨已来临。接着,一个半音阶伴随着不协和和弦从最

高点迸发出来,长号和定音鼓雷鸣助威,爆发出强大的声势,显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随后,音乐渐渐平静下来,一场暴风雨过去了。木管乐器奏出温柔的旋律,像是远处又传来悠扬的牧笛声。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奏鸣回旋曲式。这一乐章紧接第四乐章连续演奏。雨过天晴,大地

恢复了宁静,天上架起了彩虹,到处是一片清新的景色,鸟儿在枝头歌唱,牧人又吹起那悠扬的牧笛。双簧管和长笛衬托

出由单簧管、圆号奏出的牧歌风格的引子。

这一牧歌风格的回旋曲引子之后,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这是一支具有阿尔卑斯山区牧歌风格的旋律,它表现了乡

民们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热望。

大家最喜欢的十位古典音乐家都有谁?

可以这么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盛。那么古典主义时期究竟从何时开始算起,又在何时结束呢?一般而言,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时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结束、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而1827年乐圣贝多芬的去世则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在这前后不到一百年的岁月中,古典主义风格成为当时艺术的准则以及审美的标尺。

浪漫主义时期。 从贝多芬之后,西方古典音乐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们要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如舒伯特、肖邦),要么着迷于表达文学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如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他们不停地打破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只是为了能让人们更易为自己表达的独特内容而感动。此时的不少音乐在结构上已丧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但也更为灵活了。

? 估计大家对肖邦都比较熟悉,因为国产的几位钢琴大师都喜欢弹肖邦。这也不难理解,肖邦的钢琴曲中那么多空灵飘逸的气息本来就和中国文化有几分相通。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这是任何一个听过他的音乐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他几乎只为钢琴写作,故而他能把钢琴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

舒曼最后得了精神病,而不少人称他为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过于耽溺于个人的激情世界中不一定是好事。他的音乐大多很抒情,很有诗意,有时也会很激烈。他作了四首交响曲,都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些有名。舒曼最常被人提到的作品是钢琴组曲《儿时情景》、《C大调钢琴幻想曲》、《狂欢节》等。我最喜欢的有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伯特,瓦格纳,韦伯等。

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欢迎交流!

什么是交响音乐?

问题一:什么是交响曲? 交响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伏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 *** 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等。

交 响 曲 ( symphony ) 充 分 发 挥 各 种 乐 器 的 功能 和表 现 力 来 塑 造 音 乐 形 象 , 并 以 交 响 乐队 来 演 奏 的 大型 套 曲 形 式 。 交 响 曲 在音 乐 发 展 史 上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在音 乐创 作 上 , 它 是 作 曲 家 们 写 作 技 巧 高 度发 展 的 体 现 和产 物 ; 在 发 挥 器 乐 表 现力 的 广 度 和 深 度 上 , 它 都 达 到 了顶 峰。 虽 然 实 质 上 它 是 一 部 由 管 弦 乐 队 演奏 的 奏 鸣 曲 , 但它 比 奏 鸣 曲 拥 有 更 宏大 、 更 丰 富 、 更 高 级 的 表 现 力 。“ Symphony ” 一 词 源 于 古 希 腊 , 原 义 为 “ 共响 ” 。 至 中世 纪 , 指 两 音 谐 和 地 结 合, 有 时 亦 指 某 种 乐 器 。 意 大 利 作曲 家 G , 加 布 里 埃 利 首 先 用 之 为 曲 名 , 称 其声 乐 与 器 乐 合演 的 圣 乐 曲 为 《 神 圣 交响 曲 》 ( 1597 ) 。 此 后 , 乃 泛 指 声 乐与器 乐 合 演 的 乐 曲 。 1607 年 , A , 班 基 那里 及 S . 罗 西 各 自出 版 一 部 纯 器 乐 的 交响 曲 。 1619 年 , M 。 普 雷 托 里 乌 斯 在一 部论 述 近 代 曲 式 的 著 作 中 提 出 : 交 响 曲应 为 不 含 任 何声 乐 声 部 的 纯 器 乐 合 奏的 作 品 。 从 此 , 交 响 曲 开 始 摆 脱声 乐, 转 为 器 乐 的 作 品 , 标 志 了 交 响 曲 的一 个 重 要 转 折 。此 后 , 很 多 器 乐 作 品如 : 歌 剧 、 清 唱 剧 等 的 器 乐 引 子 、 序曲或 前 奏 曲 ;J. 巴 赫 的 3 部 创 意 曲 和 帕 蒂塔 的 开 始 乐 章 ;J . 海 顿 的 某 些 四 重 奏等 , 统 称 交 响 曲 。 20 世 纪 , I.F. 斯特 拉文 斯 基 刻 意 仿 古 , 还 写 了 《 管 乐 器 交响 曲 》 ( 1920 ) 。

早 期 的 交 响曲 ( 1725 ~ 1760 ) 由 17 世 纪 末意 大 利式 歌 剧 序 曲 演 变 而 来 。 序 曲 的 “ 诀 板 一 慢 板 ― 快 板 ” 的 3段 形 式 , 为交 响 曲 的 套 曲 形 式 打 下 了 基 础 。 18 世纪 中 、 后期 , 序 曲 性 质 的 交 响 曲 脱 离歌 剧 , 吸 收 大 协 奏 曲 、 组 曲 及三 重 奏鸣 曲 的 因 素 , 发 展 成 独 ......>>

问题二:什么是交响音乐? 个人解释的不权威,给你一个网上的。交响音乐知识问答

1 、什么是交响音乐?

答:交响音乐是交响乐队(大型管弦乐队)用于音乐会演奏的音乐,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等多种体裁。 2 、什么是交响曲?

答:交响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一般分为四个乐章。3 、有哪些著名的交响曲作曲家和交响曲?

答:海顿和他的《伦敦》交响曲、莫扎特和他的第四十交响曲、贝多芬和他的《英雄》、《命运》、《田园》、《合唱》以及第七交响曲、舒伯特和他的《未完成》交响曲、柏辽兹和他的《幻想》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和他的《悲怆》交响曲、德沃夏克和他的《自新世界》交响曲等都很著名。其他著名的交响曲作曲家还有门德尔松、舒曼、布鲁克纳、勃拉姆斯、 *** 、西贝柳斯、肖斯塔科维奇等等。4 、什么是协奏曲?

答:大多数协奏曲是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共同演奏的大型乐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独奏乐器担任主要部分。5 、哪些乐器可以担任协奏曲的独奏?

答:理论上讲,任何乐器都可以,但以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担任独奏的协奏曲最为多见,其他乐器担任独奏的协奏曲也很常见。中国作曲家还为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民族乐器谱写了协奏曲。6 、什么是组曲?它和交响曲有什么区别?

答:组曲和交响曲一样,是多乐章的乐曲。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组曲也叫交响组曲。交响曲规模比较大,内容比较深刻;交响组曲规模比较小,内容大都以描绘性、娱乐性为主,乐章数量可多可少。交响组曲有两种:一种是从歌剧、舞剧中选出的音乐组成的组曲,一种是作曲家专为音乐会创作的组曲。7 、什么是序曲?

答:某种大型作品的引导性音乐叫做序曲。交响音乐中的序曲,早先主要是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歌剧序曲。门德尔松最早创作了专用于音乐会演奏的序曲,也叫做交响序曲。8 、什么是交响诗?它和序曲有什么区别?

答:一种作曲家赋予描绘性、情节性内容的单乐章交响作品。李斯特创立了这种形式。序曲的结构严谨,使用“奏鸣曲”式结构。交响诗为服从描绘性、情节性内容的需要,音乐结构比较自由。9 、交响乐队是由哪些乐器组成?

答:交响乐队由四部分乐器组成,称为四个声部:弦乐声部、木管声部、铜管声部和打击乐声部。还有一些不能归入这些声部的乐器,如竖琴、钢琴等,称为色彩性乐器。1 0 、弦乐声部有哪些乐器?它们为什么叫弦乐?

答:弦乐声部完全由提琴族乐器组成,它们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倍大提琴。这些乐器依靠弓子上的马尾摩擦琴弦发声,因此叫做弦乐。1 1 、木管声部有哪些乐器?它们为什么叫做木管?

答:木管声部由长笛、双簧管、大管以及它们的变型乐器组成。这些乐器原先都是木头制作的,因此叫做木管。1 2 、铜管声部有哪些乐器?它们为什么叫做铜管?

答:铜管声部由小号、圆号、长号和大号组成,这些乐器都是由黄铜制作的,因此叫做铜管。1 3 、打击乐声部有哪些乐器?它们为什么叫做打击乐?

答:打击乐声部有两种乐器,一种有固定音高,如定音鼓、钢片琴、木琴、管钟等;一种没有固定音高,如小军鼓、铃鼓、三角铁、镲、锣等。这些乐器都以敲击的方式发声,因此叫做打击乐。1 4 、什么叫做单管乐队、双管乐队、三管乐队?它们的规模有多大?

答:单管、双管或三管的称谓,是指乐队中木管声部每一种乐器有几支,有几支就是几管乐队。比如,乐队中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各有两支,就叫做双管乐队。由于乐队中各声部音响需要平衡,木管乐器多,其他乐器也需要增加。因此,木管乐器越多,乐队规模越大。一般说来,单管乐队大约三、四十人左右,双管乐队大约五、六十人左右,三管乐队七十人以上。四管以上的乐队规模,人数可以超过百人。...>>

问题三:请问轻音乐和交响乐有什么不同?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

轻音乐,是指那种风格轻松、活泼的音乐,它是能给人以愉悦和抒情感,优美动听、通俗易懂的音乐。所谓“轻”,是指与庄重的严肃音乐对比而言。舞曲、进行曲、小夜曲比奏鸣曲、交响曲要“轻”;轻歌曲、抒情歌曲、诙谐歌曲比大合唱、清唱剧要轻;喜歌剧要比正剧要“轻”。形象地说,它是音乐中的轻武器,和文学里的小品文、笑话、抒情诗等大致相同。轻音乐在当前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优美、健康的轻音乐不仅可供消遣娱乐,同时也能陶冶情操,提高欣赏者的音乐水平。

轻音乐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清晰流畅,节奏鲜明轻快,音色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总括起来说,轻音乐的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形式不拘一格。乐队组织精炼、配器新颖、节奏鲜明。它能较细腻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四:交响音乐会的什么是交响曲 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交响曲是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共响”。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序曲性质的交响曲在18世纪逐渐脱离歌剧,吸收其他器乐曲的因素,发展成为独立的有3个乐章的器乐体裁,依然属于小型乐队或器乐重奏的作品;后经海顿、莫扎特的大量创作实践,最终确立了规范的交响曲式,即古典交响曲。它包括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此外,交响曲整体的调性布局、和声结构、各乐章间的对比与平衡、乐队中乐器的组合与规模等均得到规范化而基本定型。交响曲在贝多芬手下则被发挥到极至,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得到扩大,主题对比强烈,和声富于动力性,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贝多芬深化交响曲体裁的具体体现。他的《第三交响曲》使交响曲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阶段。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最大特征是个性突出,因而也决定此时期的交响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笔下,无论内容、形式、技巧有着不同的创新,出现了以歌唱性旋律取胜的抒情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标题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还产生了新的交响乐体裁“交响诗”。同时各国的民族交响曲也兴起,俄国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兰的西贝柳斯等都作有具浓郁民族风格的交响曲。此时期的交响曲,其乐章数目有多有少,不局限在4个乐章,乐队编制上有时也有变化。家喻户晓的交响曲主要有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101交响曲》(时钟),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等等。

问题五:什么是交响序曲 回答: 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组成,除了开头的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技术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体制。这一形式的序曲史称意大利序曲,又称交响曲,如G.B.佩尔戈莱西的《女仆夫人》序曲、C.W.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序曲。创始于J.-B.吕利的法国序曲,则包含壮严缓慢的引子(常用附点节奏)和赋格式的快板,最后以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结束。G.F.亨德尔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属这一类型。巴赫的 4首乐队序曲(又称组曲)是冠以法国序曲的组曲。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是格鲁克从事歌剧改革的目标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序曲,预示了第1场的暴风雨气息。其后的多数歌剧序曲都采纳了格鲁克的这一原则。W.A.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还采用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L.van贝多芬的3首《莱奥诺拉》序曲、C.M.von 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R.瓦格纳的歌剧序曲,又进一步加强了表现剧情的功能。反之,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开了为话剧写作序曲的风气之先。继起者有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丽的梅露西娜》,H.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J.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都是交响诗的先驱。

问题六:交响乐什么意思 交响乐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什么是交响音乐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

交响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注: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 、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

问题七:这个纪录片开头是什么交响乐音乐,名字谁知道啊 5分 Passion Pit C Swimming in the Flood 下载地址 music.baidu/search?fr=ps&key=Passion%20Pit%20%E2%80%93%20Swimming%20in%20the%20Flood&ie=utf-8

问题八:交响音乐是由什么发展起来的 西方音乐发展简史

中世纪音乐:

一、宗教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史单声部音乐,多用拉丁文演唱,按朗诵拉丁文散文的方式吟唱,内容多摘自《圣经》。

弥撒(Mass)是天主教宗教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为了纪念耶稣献身事迹而举行的,其名称来自此仪式的结束语“Ite ,missa est“(意为:仪式结束,众教徒退席)的拉丁文音译。一般可分为三类:庄严弥撒,又称为大弥撒;小弥撒,是庄严弥撒的简化形式;特别弥撒,由于季节或节日 不同而使用改编后的大弥撒,如还愿弥撒、婚礼弥撒。安魂曲是为纪念逝者超度亡灵所专用的弥撒,歌词遵循正常弥撒的内容,常省去荣耀经和信经而增加“最后的审判“。

二、世俗音乐

“游吟诗人“(troubadour):大多出身贵族,身着红色的短上衣,头戴一个**的风帽,下穿连衣裤,骑马,身背维埃勒(vielle)琴,从一个城堡到另一个城堡,去寻找愿给他们提供帮助的施主。他们自己作诗、谱曲、所唱内容多维谈情说爱、战争、传说故事,如描写田园风光、歌颂英雄人物、骑士与牧羊女的爱情等等。演唱过程大致为:首先用维埃勒琴演奏一段前奏,然后再几个持续音的衬托下自弹自唱,音乐风格特点表现为段落清晰/节奏规范、乐节长短大致相同,所用调式多为大调式,作品结构一般都是有两个段落组成的。在德国,人们称游吟诗人为“恋歌诗人“。

三、复调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最初也属于单音音乐,后来僧侣中的乐师们尝试着在原有的圣咏的下方另外加上一个平行四、五度的曲调,既起到了衬托原有圣咏的作用,又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种复音音乐形式被后人称为“奥尔加农“(orgaum)。9世纪以后,出现了复音音乐,并逐渐在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中广泛应用,由最初的两个声部添增为三个声部、四个声部甚至更多。11世纪时,僧侣乐师们将平行的曲调加在原有的圣咏的上方,并改变了只能平行的规则,大胆使用曲调之间斜向、反向的进行方式,形成了声部交错、变化,使音乐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人们称这种圣咏为“狄斯康特“(discantus)。到13世纪,复音音乐又出现了两种体裁:“经文歌“(mctet)和“康都克土斯“(conductus)。经文歌是在奥尔加农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得,即在原圣咏的上方加上一个演唱不同歌词的声部,这个声部的曲调多出自世俗音乐,使世俗音乐与宗教出现了有意或无意的结合。唱词既有拉丁文又有法文,有的作品是由三、四个声部组成,分别是不同的歌词,其演唱效果可想而知。这类经文歌的作者注重的是每个声部的横向进行效果,不关心各声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也不关心音乐的纵向效果,但这正是复调音乐的起点所在,是音乐史上由单音音乐阶段向复调音乐阶段过渡的必由之路。康都可土斯与经文歌德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圣咏声部,也就是说整个作品都是由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形式简单,声部之间是音与音的对称,音乐发展手法自由,表现内容广泛。从奥尔加农到狄斯康特,再到经文歌,最后是康都可土斯,这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表现了音乐成长的足迹。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一、特点

世俗音乐在宗教音乐盛行的环境里逐步成长壮大,产生了歌谣(chanson)、牧歌(madrigal)等多种新的声乐体裁;复调音乐渐渐发展起来,大、小调式与主调和声的风格也开始为人们接受;音乐理论及乐器也都各自有其新的发展。

巴洛克音乐

一、概述

“巴洛克“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在1600―1750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视觉艺术。“巴洛克“(baroque)源于葡萄牙语,意指体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种有冲动......>>

问题九:什么是交响管乐团 交响乐团由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组成。交响管乐团就是没有弦乐组,一般没人这样称呼,俗称管乐团。

交响乐序曲指的是什么意思

序曲是指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组成,除了开头的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技术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体制。

这一形式的序曲史称意大利序曲,又称交响曲,如G.B.佩尔戈莱西的《女仆夫人》序曲、C.W.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序曲。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是格鲁克从事歌剧改革的目标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序曲,预示了第一场的暴风雨气息。

其后的多数歌剧序曲都采纳了格鲁克的这一原则。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还采用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贝多芬的三首《莱奥诺拉》序曲、C.M.von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R.瓦格纳的歌剧序曲,又进一步加强了表现剧情的功能。

反之,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开了为话剧写作序曲的风气之先。继起者有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百度百科-序曲

文章标签: # 交响曲 # 贝多芬 # 音乐